首页 > 百科问答

西安交大开发新型离子液基电解质 具有高电导率和电化学稳定性

发布时间:2024-08-02 23:39:03

据外媒报道,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新的离子液基电解质(ILE),其电导率高达纯ILE的两倍;并构建了富LiF固态电解质界面(SEI),以实现电化学稳定性。相关论文发表在期刊《电源(Power Sources)》上。

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普遍采用有机碳酸盐电解质,这些电解质具有粘度低、离子电导率高和氧化稳定性好等优点。但是,它们的挥发性和易燃性容易导致电池局部过热,最终在恶劣条件下引发热失控、爆炸和燃烧等安全问题。

此外,随着电池开发商致力于生产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采用含锂的高能量密度阳极和高电压阴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机碳酸盐电解质与高能量密度阳极的兼容性一直较差,严重阻碍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展。

离子液体具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如不可燃性、蒸气压极小、电化学窗口宽和电化学稳定性高等,有助于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锂金属电池。然而,它们的粘度相对较高,离子电导率较低,限制了ILE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商业化。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乙基EMC和FEC,以促进Li 的移动并形成稳定的SEI,从而设计出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高电化学稳定性的新型ILE。新型ILE的制备方法是将1M LiFSI溶解在体积比为3:4.9:2.1的N-甲基-N-丙基吡咯烷双(氟磺酰)酰亚胺(Pyr13FSI)、EMC和FEC的混合物中(表示为EF)

加入碳酸盐试剂可显著降低粘度,使得EF系统的离子电导率约为纯IL系统的两倍。此外,不同于其他碳酸盐试剂的溶剂化性质,具有一定氟化作用的FEC部分溶剂化Li ,间接增加了Li 与FSI−之间的配位。

同时,溶剂化FEC和FSI−协同分解,从而产生更深入的分解,在锂金属表面生成坚固的无机LiF基SEI,从而在250次循环中实现出色的锂剥离/电镀库仑效率(CE),达到96.3%。此外,在EF电解质中对LiFePO4(LFP)阴极的出色兼容性,从而使Li/LFP循环高度稳定,可达到15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3.2%。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