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信、军事、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它们可用于减少电磁辐射干扰、提高天线效能、实现隐身技术、压制噪声等。不同类型的吸波材料包括金属基吸波材料、磁性吸波材料、介电吸波材料等,具体选用取决于应用需求和所需频段范围。
吸波材料通过将电磁波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来实现吸收。吸波材料常用于控制电磁波的传播、减少反射、压制干扰等应用。
作为一家专注于新材料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致力于提供高品质、高性能的高频吸波材料。他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他们也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吸波新材料的应用,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吸波材料的应用领域将会进一步扩大,将为各个行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机遇。
纳米吸波材料,是指材料尺寸为纳米级(通常为1~100nm)。纳米材料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隧道效应、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界面效应等特点。将纳米材料作为吸收剂制成涂料,不仅能很好地吸收电磁波,而且涂层薄,吸收频带宽。
金属微粉吸波材料,通常所指的金属微粉的粒度为0.5~20μm。金属微粉吸波材料具有居里温度高、温度稳定性好、在磁性材料中有着磁化强度高、微波磁导率较大、介电常数较高等优点,因此在吸波材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主要是通过磁滞损耗、涡流损耗等方式吸收电磁波。目前主要使用的金属微粉的尺寸通常是1~10μm。
吸波材料是指可吸收、衰减空间入射的电磁波能量,并减少或消除反射的电磁波的一类功能材料,一般由基体材料和损耗介质复合而成。吸波材料主要以铁氧体为基材的屏蔽膜,它主要功能以吸收耦合电磁波防止电波的叠加,消除智能电子系统内的多余电波,可将吸波材料裁剪成型,并贴复在触摸板背面或排线上抗电磁干扰EMI优化触摸屏的性能。
单层平板形,国外最早研制成的吸收体就是单层平板形,后来制成的吸收体都是直接贴在金属屏蔽层上,其厚度薄,重量轻,但工作频率范围较窄。
电阻型损耗,此类吸收机制和材料的导电率有关,导电率越大,载流子引起的宏观电流越大,从而有利于电磁能转化成为热能。如碳化硅、石墨等属于电阻型吸波材料。
吸收型吸波材料,它是本身对电磁波进行吸收损耗,基本类型有复磁导率与复介电常数相等的吸收体,阻抗渐变“宽频”吸收体和衰减表面电流的薄层吸收体。
吸波材料对电磁波吸收效果好,吸收频率宽,可根据客户要求频段进行客户化定制产品,厚度薄性价比高,用途及适用范围广泛。
常用的吸波材料可以对付的电磁干扰频段范围从0.72GHz到40GHz。当然应用在更高和更低频段上的吸波材料也是有的。吸波材料大体可以分成涂层型、板材型和结构型;从吸波机理上可以分成电吸收型、磁吸收型;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吸收型、干涉型和谐振型等吸波结构。吸波材料的吸波效果是由介质内部各种电磁机制来决定,如电介质的德拜弛豫、共振吸收、界面弛豫磁介质畴壁的共振弛豫、电子扩散和微涡流等。
涂层形,在飞行器表面只能用涂层型吸收材料,为展宽频率带,一般都采用复合材料的涂层。如锂镉铁氧体涂层厚度为2.5mm~5mm时,在厘米波段,可衰减8.5dB;尖晶石铁氧体涂层厚度为2.5mm时,在9GHz可衰减24dB;铁氧体加氯丁橡胶涂层厚度为1.7mm~2.5mm时,在5GHz~10GHz衰减达30dB左右。
吸波材料原理是以磁性微波吸收剂为主体,把电子设备的电磁波以绝缘损耗、磁损耗和阻损耗等方式转换成热能来达到降低电磁辐射的作用,具有高导磁率、可选择频段宽等特点,并可针对特定频段定向开发。
等离子体吸波材料,等离子体隐身材料吸收频带宽为(3MHz-300GHz),不需要改变飞行器的外观,价格便宜,维修方便,有极高的潜在应用价值,已成为未来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磁损耗,这类吸收机制是一类和铁磁性介质的动态磁化过程有关的磁损耗,可以细化为:磁滞损耗,阻尼损耗、旋磁涡流、以及磁后效应等,主要来源是和磁滞机制相似的磁畴转向、磁畴壁位移以及磁畴自然共振等,如铁氧体、羟基铁等是属于磁损耗吸波材质。
标签: #材料 #吸波 #用途 #电磁 #屏蔽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