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问答

CES深观察|汽车产业链进化:车企智能化战事走向纵深处

发布时间:2025-01-16 07:37:32

汽车智能化竞争按下加速键。

自2018年中国车企在CES展会崭露头角后,每年的CES展会越来越成为汽车前沿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今年的CES展会上中国参展商数量创历史新高。中国车企积极登陆CES,美国传统汽车巨头几乎集体缺席。2025年,常客本田和宝马如约参展;中国传统自主品牌吉利和长城展示了智能化转型和拥抱AI的决心,极氪、小鹏汇天探索未来出行方式;福特、通用和特斯拉却缺席。

与近两年CES展相同的是,AI仍是核心话题。在汽车领域,科技巨头与车企继续牵手共谋未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技术发布密集,依旧是行业焦点。

从CES上汽车产业链企业的动作来看,多主体在智能驾驶合力奔向L3至L4,用数颗高算力芯片拉开高阶智驾竞争序幕;边缘侧AI正延伸至智能座舱,语言大模型下的情感交互和极具未来感的屏显技术,正落地成为现实。科技浪潮涌入,AI正融合进汽车智能化的方方面面。

尽管本次展会上的概念车少了,但关于未来出行的想象不曾缺席。丰田汽车时隔五年重返CES,宣布已完成Woven City项目的一期工程建设,该项目旨在探索未来出行的解决方案。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还表示,丰田也在探索火箭,因为未来出行不应只局限于地球,或只局限于一家汽车公司。

中国汽车也正将CES当作出海的平台。极氪在CES上发布了出海战略,对智驾、智舱、超快充生态出海和智能架构出海四个方面进行规划。

明确的技术量产节点正敲响智能化竞争的战鼓,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无人自动驾驶等领域,各大玩家蓄势待发。

高阶智驾竞速,芯片算力奔向2000TOPS时代

在大模型之战前夕,智驾芯片厂商开启了新一轮的算力角逐赛。

在今年的CES展上,黄仁勋首次展示了车载计算平台Thor,并表示该产品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同时Thor平台的算力将是上一代Orin平台的20倍。

此前有消息称,英伟达SoC芯片Thor的量产将在2025年实现。对比目前行业普遍搭载的Orin-X芯片,其单颗算力约为254TOPS,即将量产的智驾芯片 Thor 的单颗算力将是Orin-X芯片的8倍,达到2000TOPS。英伟达介绍,该芯片“无论是 L4/L5 级自动驾驶所需的复杂计算,还是车载娱乐、智能座舱等功能,都能轻松胜任”。 

Thor的量产早在两年前亮相后就备受市场期待。2022年9月,黄仁勋已经公布了这款超越以往的车规级系统级芯片 (SoC) ——DRIVE Thor。根据黄仁勋当时在GTC 大会主题演讲中公开的信息,该芯片可以提供每秒2000万亿次浮点运算性能。彼时,黄仁勋立下目标:DRIVE Thor 将逐步接替 DRIVE Orin,赋能2025年主机厂的量产车型。黄仁勋预言,自动驾驶汽车有望成为机器人技术领域首个突破万亿美元市值的产业。 

靴子即将迎来落地时刻。极氪将成为首家基于 Thor 芯片推出量产自研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平台的车企。此前极氪CEO安聪慧也透露,英伟达的Thor芯片将首先搭载在极氪旗舰SUV上。据佐思汽研分析,比亚迪、广汽、理想最迟将会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用Thor代替Orin。此外,在黄仁勋的介绍中,奔驰、沃尔沃、小米也是英伟达Thor的客户。

在端到端走向一段式的背景下,海量的数据使更高算力的车载计算平台和芯片成为主机厂们的必需品。国内的芯片厂商们正加紧追赶巨头的步伐。

黑芝麻智能也首次亮相了其自研的华山A2000芯片,同时还展出了A2000家族:包含A2000 Lite、A2000、A2000 Pro三款产品。黑芝麻智能表示,A2000家族的三款芯片,其算力分别相当于1颗、2颗和4颗行业旗舰芯片,不仅支持高阶智能驾驶,还能被应用在具身智能和通用计算等多个领域。

英伟达的市场份额仍居头部,但也面临多方的挑战。据盖世汽车研究院,2024年1月至8月,英伟达Drive Orin-X以109.3万颗的装机量和37.2%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整体来看,2025年智驾芯片与传感器、算法等技术走向深度融合,国产化芯片替代加速,智驾芯片市场将展开算力竞赛。

在智能驾驶的造“芯”战事中,部分主机厂从2024年开始陆续流片。在市场份额之争背后的算力竞赛中,各个玩家不愿掉队。

智能驾驶产业中必不可少的激光雷达,也在本次CES展上冲击L3至L4级自动驾驶。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分别推出了1080线激光雷达EM4和1440线激光雷达AT1440。据禾赛科技介绍,其推出的AT1440能满足L3/L4级别自动驾驶对传感器的需求。

主机厂将对智能驾驶的重视落实到产品里,都想领跑智能驾驶市场。极氪携手Waymo亮相了无人驾驶汽车——极氪RT,预计2025年开启大规模交付,率先投入北美商业化运营。长城首席技术官吴会肖在展会上阐述了长城汽车推出了基于空间与语言代理模型(ASL)的智能驾驶方案。

在2024年的CES展会上,端到端大模型成为重点,并引领了同年车企的竞争焦点。而今年,多维产业合力正推动更高阶智能驾驶落地。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

中信建投也在研报中指出,自动驾驶产业正处于产业变革的前夕,随着智驾侧算力、传感器、AI大模型的全面升级,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落地将越来越近。今年的AI趋势持续,在高算力芯片即将上车的背景下,AI赋能下的高阶智驾或将成为竞争的重点。

AI赋能智能座舱,车载显示“兵家必争”

在本次CES展上,智能座舱继续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主机厂正采用自研或合作的方式,继续用AI技术赋能智能座舱。去年,宝马推出了基于亚马逊Alexa大语言模型打造的全新一代BMW智能个人助理。在今年的CES上,宝马展示了其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主打增强现实(AR)与车内交互的结合,并将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融入BMW智能个人助理。极氪展示了已经量产的Kr AI大模型系统,该系统基于高通8295芯片打造,并支持OTA迭代升级,能够实现毫秒级精准交互。

随着智能座舱的交互模式朝多元化发展,车载显示作为展示座舱交互的方向之一,主机厂在此展示其前沿技术,科技企业跨界研发,智能座舱的竞争走向纵深。市场观点认为,目前车载显示领域正成为少数几个仍处于增长阶段的细分市场之一。没有玩家愿意错过智能座舱下的新风口。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汽车是很多科技企业看好的跨界赛道,其中智能座舱的机会更多。

以车载显示技术为例,今年参与CES展会的光子晶体科技,三年前从显示技术领域跨界进入汽车座舱显示赛道,其CEO郑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对AR-HUD的需求很大,但现在技术成熟的、能够提供的解决方案的(企业)很少。”

与去年热门的屏显技术不同的是,为了替代传统的仪表盘,今年全景抬头显示技术 (PHUD)、隐藏显示技术备受关住,柔性屏与多曲率屏应用在智能座舱里不断拓展。宝马、法雷奥、现代摩比斯、TCL华星等公司均展示了其最新的全息显示产品。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汽车逐渐发展成为第三生活空间,车载显示技术的发展最终落点是改善驾乘体验。

主机厂方面,极氪和宝马都展示了视平线全景显示及3D抬头显示等技术;现代汽车展示了与蔡司联合开发的全息宽幅挡风玻璃显示器,这项技术计划于2027年投入量产,并将率先在起亚EV9车型上亮相。该显示器将覆盖整个挡风玻璃,将导航、信息娱乐等关键驾驶信息直接投射到前挡风玻璃上,可以取代仪表盘。

宝马的视平线全景显示及3D抬头显示技术展示

智能化的浪潮为显示领域的企业带来机遇。郑港告诉记者,“从2023年开始,受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影响,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跨国车企对智能座舱新技术的接受度更高,整体采用速度更快。”此外,京东方和极氪、吉利、领跑和小鹏等多位主机厂也均有合作。

汽车供应商们将更大胆的想象变成现实。继2024年TCL华星和天马分别展示了其创新性的车载显示屏技术后,华阳集团展示了采用可变焦光学方案的3D 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能将不同距离的信息进行层次分明的显示,根据华阳集团公告,公司的全息显示产品预计于2025年量产;京东方展出了智能座舱中采用的44.8英寸PHUD(全景抬头显示)贯穿式大屏。

此外,京东方还全球首发集电动折叠与弯曲功能于一体的车载显示屏,包括15.05英寸的电动折叠屏以及17英寸的中控曲面呼吸屏。公开信息显示,该曲面呼吸屏能在曲面和平面之间自由切换形态,在副驾的娱乐折叠屏具备R3的弯折半径,可根据不同使用场景灵活展开与隐藏收纳。

但随着技术向上,竞争却更加激烈,头部面板厂仍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从从车载显示产品的发展趋势来看,郑港认为,车载显示技术未来向大尺寸化、透明化方向的发展趋势明显。

在本届CES上,车企的竞争焦点继续在智能化的新赛道里走向纵深。量产技术给了市场明确的期待,也为未来出行带来了更多想象。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