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对经济高效且可持续电池的需求不断增长,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解决方案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要延长电动设备的使用时间,就必须在此类电池中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期稳定性。LiNi₀.₅Mn₁.₅O₄(LNMO)以其热稳定性和成本效益著称,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高压阴极材料。然而,其应用受到一些不良副反应的限制,例如电解质分解,导致其性能会随时间下降。
图片来源:《Chemical Engineering》
据外媒报道,在一项开创性研究中,首尔科技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ongwook Han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引入了一种双重工程方法来提高LNMO阴极的性能。该研究团队设计了锂空位的亚表面路径来改善锂离子迁移,并设计了富含K₂CO₃的保护层,以保护阴极免受电解质分解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11月1日发表在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上。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Han教授表示:“为了提高LNMO阴极的性能,我们通过KOH辅助湿化学法,在LNMO颗粒的外表面引入了富含K₂CO₃的层,并对其亚表面进行了部分去锂化处理。这些层的协同效应使得LNMO负极表现出卓越的电化学充放电循环性能和更高的热稳定性。”
该表面工程化阴极材料通过两步法制备。首先,使用共沉淀辅助水热法,进行固态反应合成常规的LNMO(R-LNMO)阴极。然后,采用KOH水溶液对制备好的R-LNMO阴极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形成了表面改性的LNMO,即LNMO_KOH。
该研究团队使用先进技术测试了LNMO_KOH和R-LNMO阴极颗粒的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特性。测试结果十分显著,LNMO_KOH颗粒的热稳定性和储能表现更好。
LNMO_KOH阴极材料的放电容量为110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7%,与未经处理的LNMO阴极的89mAh/g放电容量和91%的容量保持率相比,有显著提高。此外,经过工程化处理的材料还显示出更快充电的潜力,其结构中的杂质减少,孔隙度增加。
Han教授在谈及其研究的广泛应用时表示:“我们的技术不仅限于LNMO,还可以应用于商用阴极材料,包括高性能锂镍锰钴氧化物(Li[Ni₁-ᵧ-ᶻCoᵧMnᶻ]O₂,即镍锰钴(NMC)和磷酸铁锂(LiFePO₄,即LFP)。我们相信,凭借该技术的高能量密度和卓越的安全性,这将推动电池在电动汽车和能源存储系统中的大规模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