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问答

中国汽车产业链出海,路阻且长

发布时间:2025-02-24 12:37:17

近年来,从整车出口到零部件供应,再到海外建厂和技术合作,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出海大戏”越来越精彩。尤其是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崛起,让中国汽车品牌和本土供应链企业在全球名声鹊起,开始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新的光彩。

但是,“出海”并非一场轻松旅行,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不确定性冒险。地缘政治、技术壁垒、关税高墙、文化冲突、品牌认知,还有市场白热化竞争,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挑战。

中国汽车出海势头凶猛

中国汽车产业链出海势头有多猛,汽车出口量的增长是最好的证明。从2022年的300万辆,到2023年的400多万辆,再到2024年突破500万辆,我国汽车出口量逐级递增,不断跨上新台阶,成为推动中国汽车产销总量增长的重要力量。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超580万辆,与2023年相比增长了近百万辆,蝉联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不少车企拿下了两位数增幅。例如奇瑞2024年出口114.5万辆,同比增长21.4%;长安出口53.6万辆,同比增长49.6%;比亚迪2024年整车出口43.3万辆,同比增长71.8%;吉利出口超40万辆,同比增长超53%;江淮出口24.9万辆,同比增长46.7%。

除了产品出口,中国车企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产能。例如比亚迪在泰国建成其海外产能最大的工厂;吉利在东欧、亚太、中东、非洲等地建立了6家工厂,加强本地化制造和采购;奇瑞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合资建立的埃布罗工厂已于去年11月正式启动首款车型的生产。

图片来源:奇瑞

整车企业在海外建厂或设立研发中心,往往需要配套的供应链体系,这为电池、底盘、热管理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出海机遇。例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已在欧洲、北美等地建厂,就近配套整车企业。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汽车产业链全球化布局的持续展开,尤其是整车企业与供应链企业的协同效应不断增强,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出海前景的确广阔。

中国汽车产业链效率,海外市场难以复制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近年来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凭借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灵活的产品策略以及成本控制等效率优势,市占率快速提升。

但在海外市场,这样的效率优势,却是难以复制的成功样板。这种效率优势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

比如庞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完备高效的物流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勤劳勇敢的文化底色,政策支持等,都是其他国家很难复刻的关键要素,为自主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规模效应,也使得自主品牌能够快速获取零部件,降低成本,并灵活调整生产计划。

图片来源:比亚迪

此外,中国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开放度,也为中国自主品牌特别是新能源品牌发展,开启了发展的快车道,产品力持续提升,终端市场对本土品牌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在持续提升,这是特别难得的开放的市场环境。

然而,当自主品牌走出国门,这些在中国伸手即得行之有效的效率优势和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贸易壁垒与政策风险

随着中国汽车出口量的大幅增长,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设置了各种贸易壁垒。

美国对中国汽车设置了多种贸易壁垒,包括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高额关税以及实施车辆软件与硬件禁令、自动驾驶测试禁令等。

图片来源:美国白宫

欧盟在2024年10月决定对中国进口的新能源汽车征收反补贴关税,税率最高可达35.3%,且除了反补贴关税外,欧盟还对从中国进口的新能源汽车征收了额外的关税。

除此之外,自2023年以来,土耳其多次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和其他车辆加征关税;巴西自2024年1月起恢复对新能源汽车的进口关税,并逐步提高税率。

这还仅仅是部分案例,而这些无一例外都使得中国汽车进入这些市场的成本大幅增加,市场渗透面临较大挑战。

另外,各国的政策法规也不尽相同,排放标准、安全法规等方面的差异,要求中国车企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去适应,否则难以进入当地市场。

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这给中国汽车产业链出海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例如,特朗普2.0时代可能会使墨西哥市场面临较大挑战,这对于在墨西哥有出口业务的中国车企来说,增加了市场风险。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可能影响到海外投资项目的推进、供应链的稳定以及产品的销售,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应对这些潜在风险。包括欧洲、俄罗斯、东南亚地区,局势相对动荡,很多政策都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投资容易,持续稳定经营和确定性的回报是不可预估的。

三、品牌认知度有待提高

尽管中国汽车在技术和品质上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国际市场上,部分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认知度仍然较低。很多人一提到中国车,第一反应还是“便宜”“低端”,甚至有人担心质量和安全性。这种刻板印象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四、供应链管理与本地化运营能力不足

海外市场的法律法规、文化差异、劳动力成本等因素,让中国车企的供应链管理和本地化运营面临巨大挑战,经受水土不服的“痛”。

比如,在欧洲建厂,不仅要遵守严格的环保法规,还要应对高昂的人工成本。而在东南亚市场,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基础设施和供应链配套却不完善,这些问题都让中国车企“头疼不已”。

图片来源:奔驰

保隆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张祖秋此前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就坦言,作为供应链企业,其一定会把国内的效率优势做一些输出,但是有一些效率可能还是中国比较突出一些,在海外很难把它变成跟中国一样,“从产业效率、成本竞争力看,还是中国最强。”

相关企业需稳扎稳打,逐步击破

由此来看,中国企业出海,不能想当然地照搬国内经验,盲目照搬国内模式一定会导致水土不服,甚至面临失败的风险。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环境、文化和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战略,并通过本地化运营和国际化管理,逐步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要点:

一、灵活调整全球化战略

分品类分市场来进行全球化战略规划,保持灵活性。

一方面,企业可在目标市场建立生产基地,或与当地企业合作,规避贸易壁垒。例如,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和泰国建厂,成功降低了关税和物流成本。

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市场策略。例如,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部分中国车企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分散风险。

二、加强技术创新

一方面,企业要加大在芯片、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减少对国外供应商的依赖。

另一方面,在进入海外市场前,要确保核心技术已申请国际专利,避免侵权纠纷。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团队,进行全球专利布局。

三、提升品牌形象

在品牌曝光与营销方面,可积极参加国际知名车展(如法兰克福车展、底特律车展等),并通过赞助国际体育赛事(如F1、世界杯等)提升品牌全球曝光度。例如,比亚迪通过赞助欧洲足球赛事,成功提升了其在欧洲市场的品牌认知度。

图片来源:比亚迪

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方面,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尤其是在安全性和环保方面。同时,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提供本地化的维修和保养服务,增强消费者信任。可以参考比亚迪在挪威市场的成功经验,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赢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

四、优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布局方面,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或供应商,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网络。例如,可以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建立多个供应链节点,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

本地化运营方面,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的法律法规、文化习俗和消费者需求,制定符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和营销策略。例如,上汽集团在印度市场推出的车型,充分考虑了当地消费者的偏好和道路条件。

五、服务生态体系支持

参考欧美企业和日韩企业的全球发展路径,实际上在市场情报、产业数据、法律合规、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让企业在进去海外市场的时候,能更加“本土化”融入。这方面,也需要各类服务平台、行业协会、商贸机构来进行支持,组织企业交流学习,促进合作和生态融入。

企业出海,实际上不只是企业、产品、市场、客户 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做好“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发展决心,真正深耕当地市场,坚持长期主义,带动相应的生态发展,长治久安。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