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问答

威马重组:从辉煌到谷底,再到重生的十字路口?

发布时间:2025-02-25 10:37:09

沉寂一年多的威马汽车获得了最新的重组方案。

近日,有消息称,威马最快将于 2025 年实现复工复产,并同步推进品牌换新。未来两年内,威马将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布局,计划每年推出 1-2 款新车并实现量产交付。重整计划显示,威马计划 2025 年完成复工复产,并在 2027 年实现销量突破 60 万辆。2028-2029 年,威马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出 10 款车型,目标是 2029 年销量超 100 万辆,年营收超 1100 亿元。

威马汽车曾跻身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一度在国内车市风生水起,备受多地政府追捧。然而,自带光环的威马近年来却陷入了困境。

如今,这份重组计划的曝光,让人们看到了威马复活的希望。但这一计划究竟是切实可行的重生之路,还是不切实际地 “放卫星”?

图片来源:威马汽车

曾有一手好牌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威马汽车横空出世,一度闪耀夺目。2015 年,沈晖凭借其在汽车行业的深厚积累和对新能源汽车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创立了威马汽车,彼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尚处萌芽阶段,但已显露出无限潜力,威马的诞生无疑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之上。

创立之初,威马就展现出非凡的发展决心和行动力。短短一年后,威马智慧出行科技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组建了一支超过 600 人的专业团队,成员分布在德国、上海、北京、成都等地,这种国际化的布局,为威马引入了全球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经验,使其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全球化的视野。其英文名称 “WM MOTOR”,寓意着要成为世界冠军,彰显出威马的勃勃雄心。

2018 年是威马汽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首款 SUV 车型 EX5 量产上市,这款车以其亲民的价格、实用的配置和可观的续航能力,迅速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崭露头角。

上市后,EX5成为威马的销量担当。根据威马官方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21年威马的销量约为4.4万辆,其中,EX5车型销量为25597辆,约占总销量的58%。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威马持续发力,陆续推出 W6、M7 等车型,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其中,W6 以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舒适的驾乘体验,展现出威马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实力。

威马在资本领域也备受青睐。成立以来,威马共进行了多达12轮融资,包括上海国资投资平台、上汽集团、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红塔集团等数十家企业及机构参投,充分证明了资本市场对威马的高度认可和信心。这些资金为威马在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在技术合作与市场拓展方面,威马也积极布局。2018 年,威马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成立 “威马 & Apollo 智能汽车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共同探索 L3 及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应用。

2019 年,威马与美团打车合作,进一步拓展出行服务领域,践行智慧出行的理念。此外,威马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023 年 7 月开始向欧洲出口汽车,获得 WVTA 欧盟大批量认证,出口车型涵盖威马 EX5 及威马 E5,在以色列、阿联酋、土耳其等国家收获大量订单,初步打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

为何陷入困境

然而,好景不长,曾经风光无限的威马汽车在短短几年间陷入了重重困境。

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是威马面临的首要问题。从 2019 年到 2021 年,威马汽车的亏损额高达 174 亿元,三年营收分别为 17.62 亿元、26.71 亿元、47.73 亿元,调整净利润分别为 - 40.4 亿元、-42.25 亿元、-53.63 亿元。到 2021 年末,有息负债接近百亿,而现金流仅 41.56 亿元,资金链紧张,偿债压力巨大。长期的亏损使得威马在资金周转、研发投入、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制约。

产品竞争力逐渐下降也是威马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竞争,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特斯拉凭借其领先的电池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比亚迪则依托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和混动技术,在国内市场销量持续攀升。

相比之下,威马汽车在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上逐渐落后,现有车型在续航里程、智能化配置、安全性能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优势不再明显。

在续航里程方面,许多竞品车型的续航即将突破 1000 公里。今年2月,长安汽车宣布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据悉,长安汽车的金钟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400瓦时/千克,满电状态下续航里程将超过1500公里。长安汽车预计在2025年年内可实现固态电池的功能样车首发。

而威马部分车型的续航仍在 500 - 600 公里左右徘徊,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技术研发短板也逐渐凸显。

尽管威马在成立初期就与百度等企业合作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但在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上投入不足,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供应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电池技术方面,未能及时跟上磷酸铁锂、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导致产品在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等方面表现不佳。在自动驾驶领域,虽然与百度合作,但在算法优化、数据积累等方面与行业领先企业存在差距,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市场销售和品牌建设方面,威马也存在诸多问题。销售渠道布局不够完善,虽然开创了新 4S 模式,但经销商数量有限,渠道覆盖不够广泛,售后服务体系也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和用车体验。在品牌建设方面,威马缺乏有效的品牌推广策略,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难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与特斯拉、蔚来等品牌相比,品牌影响力相差甚远。

此外,威马在管理和决策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规模扩张和短期业绩,忽视了长期战略规划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例如,在产能建设上,盲目扩大产能,导致产能过剩,而实际销量却未能达到预期,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在面对市场变化和行业竞争时,决策反应迟缓,未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错失了许多发展机遇。

重组计划是放卫星

2024 - 2025 年,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整案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威马的复活带来了一丝曙光。根据重整计划草案,新威马计划 2025 年完成复工复产,投资人将注入大量资源,通过推进威马原车型复工复产、导入新车型等多种方案实现温州工厂复工,以 “国内 海外” 双市场策略获取现金流破局,同步进行品牌焕新,构建全新的营销网络并投放新产品。

从短期来看,2025 年完成复工复产这一目标具备一定的可行性。据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此前公告,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整案债权人会议在今年1月21日上午9时30分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召开。

根据战略投资人的业务规划和资源整合安排,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后,战略投资人及/或其指定主体后续持续投资将超过100亿元。战略投资人提供的资金将用于根据本重整计划支付共益债务、清偿各类债权(现金及留债部分)及用于复工复产和后续继续经营专项运营使用。

这笔巨额资金的注入,将为威马的复工复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当前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据债权人提供的重整计划(草案)文件,截至目前,报名成功的投资人仅剩一家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仍有投资意愿。按照重整计划(草案)文件,新威马计划在2025年完成复工复产工作。投资人注入资源,制定多套方案(包括不限于推进威马原车型复工复产、导入新车型等)实现温州工厂复工复产,通过“国内 海外”获得现金流快速破局,2025年同步进行品牌焕新,在国内及国际市场构建营销网络,投放全新产品,逐步恢复经营及良性发展。

同时,威马在海外市场已有一定的基础,2023 年已向欧洲出口汽车并收获订单,通过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可以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现金流,缓解资金压力。

然而,从中长期来看,威马要实现 2026 - 2027 年加大研发投入构建全产品谱系,每年投入 1 - 2 款车型,2027 年年销量超 60 万辆,2028 - 2029 年 10 款全新车型投入全球市场,2029 年全球市场年销量超 100 万辆,年营收超 1100 亿元,布局上下游产业链打造智慧出行生态,资本市场估值超 1500 亿的宏伟目标,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是威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有望实现27%的增长,销量达到1570万辆,市场份额跃升至56%。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目前国内市场共有51个新能源品牌在售,其中近半数品牌月销量低于3000辆。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期,不仅国内传统车企如比亚迪、吉利、长城等纷纷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投入,新势力车企如蔚来、小鹏、理想等也在不断创新突破,国际巨头特斯拉、大众等也在持续发力中国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威马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销量的大幅增长,抢占市场份额,难度可想而知。

这意味着,对于威马来说,市场窗口或许已经关闭。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仍能保持快速增长,乐观情景下,新能源汽车国内市场渗透率或达到55%左右,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更何况,国内主流车企完成智能化布局,威马需直面比亚迪、华为系、小米汽车的竞争。其规划中的“10款新车”若仍缺乏核心技术(如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恐难吸引消费者。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告诉盖世汽车,蔚来、理想、小鹏拼命发展,没有错过一天时间,到现在还瑟瑟发抖,竞争压力依然很大,被问界、极氪、零跑等品牌紧紧追赶,甚至理想现在已经不是新势力销量第一了。蔚来等品牌在一个资金充沛,而且一天都没有浪费的情况之下都在艰难发展。而威马汽车这两三年时间基本上都浪费了,所谓的60万辆、100万辆销量目标一看就是“放卫星”。

“而且,威马的品牌是个负资产,即使将来换个名字,换个壳,想要追回过去几年失去的市场份额,难度太大。”丁道师表示。

重建消费者信任是威马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难关。在陷入困境的这段时间里,威马经历了欠薪、停产、经销商退网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存在诸多担忧。要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威马需要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品牌宣传等方面下足功夫,这需要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提升研发能力是威马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要实现每年推出 1 - 2 款新车型,构建全产品谱系,威马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然而,在过去的发展中,威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研发人才流失严重,重建研发体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还需要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研发人才。

供应链的重建也是威马面临的重要挑战。停产期间,威马与许多供应商的合作中断,要实现复工复产,需要重新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但由于威马目前的财务状况和市场信誉,重新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可能面临诸多困难,供应商可能对其供货能力和付款能力存在疑虑,这需要威马与供应商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建立互信机制。

在丁道师看来,威马现在要做的不是复工复产,而是如何尽快在法律法规的条条框框之内,补偿相关的权益方。包括之前的合作伙伴、员工、股东,能补多少补多少,这才是最关键的。

综上所述,威马汽车的重组计划虽然展现出了复活的决心和愿景,但在实现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要想真正复活并实现长远发展,威马需要充分利用投资人的资金支持,在产品研发、市场销售、品牌建设、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提升,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考验。未来,威马能否成功复活,仍是未知之数。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