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晨报报道,2月7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公开招聘“行星防御岗”引起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评论“未来已来”“这么科幻”“钦天监现代版”“行星防御理事会”。
“行星防御岗”究竟是什么样的岗位?它的公开招聘又意味着什么?2月8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省天文科普学会副会长曾阳。
曾阳介绍,行星防御主要是指通过监测、预警、拦截或偏转等技术手段,防止近地小行星或彗星等天体撞击地球的系统性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应对“潜在威胁天体”,即轨道距离地球小于0.05天文单位(约750万公里)且直径大于140米的小行星或彗星。这类天体一旦撞击地球,可能引发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灾难,例如66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行星防御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需通过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实现风险规避。
“行星防御在业内不算新兴事物,研究领域也早已存在,这次招聘是把以前分设的职能合并成了专岗,根据中国国防科工局相关科研专项及招聘信息,行星防御岗位可能涉及我国2030年前后计划对2015 XF261小行星的动能撞击实验的相关任务。”曾阳说。
曾阳还介绍,当前行星防御主要有两种方法,动能撞击方案是通过高速撞击小行星,利用动量传递改变其轨道。这是目前最成熟的技术,已被NASA的DART任务验证可行性。“我国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即‘末级击石’技术,利用火箭末级与航天器联合撞击,提升质量与效率。”曾阳说。
据了解,虽然行星防御研究领域早已存在,但最近确有行星防御方面大事发生。据参考消息网2月6日援引据《西班牙人报》网站报道,联合国首次就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启动《行星安全协议》。报道称,全世界近期再次对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产生了担忧。这颗被命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是一个直径约100米的天体,预计可能在不到7年内与地球相撞。各个行星防御空间机构已经在采取行动保护地球免受撞击威胁,其中也包括联合国。联合国首次启动了《行星安全协议》以应对这一威胁。
此外,行星防御设立专岗在国际上也有先例。新华社2016年报道,美国航天局曾发布公告说,将其已存在多年的“近地小天体追踪项目”正式升级为“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项目负责人的头衔也因此变为酷炫的“行星防御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goldenhors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