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三位消息人士近日透露,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及其中国合作伙伴吉利计划于本月晚些时候宣布一项协议,将双方合作拓展至巴西。 据悉,吉利最早将于今年开始使用雷诺在巴西的零售网络,销售从中国出口的吉利品牌汽车。另外,吉利还将收购雷诺巴西分公司的少数股份,并利用雷诺位于巴西库里蒂巴的工厂在当地组装汽车。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 知情人士称,当前吉利和雷诺正在制定这项初步协议,关于合作的具体细节仍在考虑中。其中一位消息人士表示,吉利可能会在雷诺工厂建立其多动力系统平台,生产汽油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目前
力帆科技于2月12日晚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名称由“力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证券简称将自2025年2月18日起由“力帆科技”变更为“千里科技”,证券代码“601777”保持不变。 就在同一日,2月12日上午,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前往重点科技型企业和科研机构,调研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工作,首站就来到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向袁家军书记汇报了公司的发展情况及各项工作进展,说明公司当前正聚焦“AI 车”核心战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打造面向全球市场
近年来,联网设备频繁遭遇数据窃取或攻击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在汽车领域,服务平台成为攻击重点,2023 年针对车联网服务平台等攻击高达 805 万次,同比增长 25.5%。随着消费者安全意识持续增强,全球化合规浪潮不断演进,各国纷纷采取相关举措加强网络安全——欧盟推出的无线电设备指令(RED)及EN18031系列标准,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欧盟RED指令EN18031系列标准即将强制执行 欧盟RED指令是针对无线电设备所制定的重要指令,将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强制实施,这将为欧盟
据外媒报道,Stellantis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旨在从堆肥箱中回收鸡蛋壳,并将其用于制作轮胎的混合物中。 汽车轮胎(图片来源:Stellantis) 该项专利的想法很简单:从废弃蛋壳中提取氧化钙(CaO),并将其作为替代炭黑和二氧化硅的材料,用于轮胎的填充剂和偶联剂。Stellantis早在2023年年中便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提交了相关专利申请文件。 为何要采取如此复杂的处理方式呢?其背后有诸多理由。蛋壳是一种天然再生材料,随处可得。St
汽车排气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内燃机产生的废气,因此在电动汽车领域,这类系统似乎显得多余。然而,Stellantis公司持有不同看法。据外媒报道,该公司最近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USPTO)提交了一份专利申请,内容涉及电动汽车的排气系统。Stellantis公司声称,该系统能够预防电动汽车(EV)电池的起火风险,或者在电池受损的情况下,限制损害的扩散。 电动汽车排气系统专利图(图片来源:Stellantis) 该专利文件中解释道
2月13日,小米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在元宵节直播中透露,小米汽车已交付16万辆车。 雷军进一步介绍,目前,小米汽车已覆盖全国,其中上海、杭州和苏州是交付量前三的城市,现已连续四个月每月交付超2万辆。交付能力已比设计产能提升了一倍,并希望用户能给予更多耐心,因为小米在交付前始终坚守质量为先的原则。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除小米汽车的最新成绩单外,雷云也在直播中首次详细透露了即将推出的YU7以及SU7 Ultra的重要信息。他表示在试驾小米YU 7的过程中,一千多公里路程仅补能两次,"续航能力表现
2月12日,小鹏汽车法务部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微博用户@CHE车说道 在多个网站平台发布的《L3级自动驾驶首例判决!车企担责70%,智驾法规全面重构》一文,其中所描述的车辆碰撞事故、诉讼及法院判决纯属捏造。小鹏汽车已经对该账号发布的全部不实内容完成取证,将对造谣者和传播不实信息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法务部官方微博 据“CHE车说道”12日发布的微博文章,2025年2月10日,广州法院对一起L3级自动驾驶追尾事故作出判决:因系统未识别静止障碍物,车企承担70%赔偿责任,车主自负30%。 按
比亚迪开年一场智驾发布会,引爆了整个汽车产业链。 2月10日晚,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系列智能驾驶方案,将智能驾驶做到上至豪华高端、下至10万元以下车型的「全民智驾」。 比亚迪全民智驾战略 虽然在过去2年中,车企对于智驾性价比极致追求,但如此大范围的普及智能驾驶,此前并未有行业玩家进行落地,想必当晚目睹这场发布会的其他车企,今年的压力不小。 不过,对于其他车企来说是压力,可是在智能驾驶这个行业蛋糕做大的过程中,自然也有笑着吃蛋糕的玩家,比如深度嵌入比亚迪智能驾驶供应链的激光雷达供应商:速腾聚创。 据了解,
2025 年 2 月 12 日德国慕尼黑 ——TASKING 宣布已全资收购 LDRA公司(Liverpool Data Research Associates)。LDRA 是一家为安全、任务和商业关键领域市场提供代码分析和软件测试工具的供应商。 LDRA 的工具可在众多硬件和软件平台上实现双向需求追溯、静态与动态代码分析以及单元和系统级验证,从而实现早期错误识别与排除。此外,LDRA 的广泛报告功能可帮助安全应用开发团队降低软件带来的风险,并证明其软件符合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标准。同时, LDRA 的认证
据路透社报道,2月12日,美国参议院共和党人提出了两项法案,意在取消该国7,500美元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并对电动汽车征收1,000美元的新税,以支付道路维修费用。 图片来源: John Barrasso 官方网站 报道称,参议员John Barrasso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John Thune等其他14名参议员一起,提出了一项法案,旨在废除7,500美元的新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取消4,000美元的二手电动汽车抵免以及对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联邦投资税收抵免,并结束对租赁电动汽车的抵免。若此项法案被签署成为法律,税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功能的需求增加,中国市场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渗透率持续提升,2024年,L2及以上级别的ADAS渗透率达到近50%。体现出中国市场对智能化汽车技术的接受度和需求在快速增长,ADAS技术逐渐成为新车标配,推动了车企在智能化技术上的投入和竞争。 从2024年1-12月L2级ADAS自主车企集团配套TOP10(标配)排名来看,自主品牌长安汽车2024年销售量为54.6万辆,L2渗透率为45%。尽管在销量上表现不俗,但其在智能化进展有待进一步提速,相较于理想汽车在L2 级渗透率的8
聚焦·传统车企新动向 富士康董事长:无意收购日产,意在合作 2月12日,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表示,富士康无意收购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汽车,但如果合作需要,会考虑入股。同时,他补充道,富士康的目标不是持有日产股份,而是与日产展开合作。这是富士康就其与日产的谈判首次发表公开评论。刘扬伟还表示,富士康也在与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集团就合作进行谈判。 日产汽车深陷亏损泥潭:合并失败与重组压力加剧困境 QUICK Consensus市场平均预期显示,2024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日产汽车的净亏损或将达到2
作者丨曹佳东 责编丨杜余鑫 编辑丨何增荣 “这个年代,谁还自己开车啊!” “有了智驾,车是只坐不开的。” 当电动化转型进入发展的下半程,越来越多的车企意识到,“卷”智能化将是新一轮市场竞逐的主旋律。全民智驾年代,弱化司机的作用,就会是最正确的发展方向。 我们并不否认,随着技术的迭代和更新,未来的汽车一定会随着智能化设备的普及,和硬件成本的下降而变得高度智能。将开车交给车辆本身会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对于一些自带发展节奏的品牌来说,全民智驾会不会成为致命一击呢? 换句话说,本田、马自达
作者|郭 跃 编辑|孙 宇 日前,多家媒体曝出,上汽与华为已敲定合作模式为智选车模式,加之1月13-14日,上汽密集注册了多达十个尚界/上汽尚界商标,“尚界”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模样。据接近上汽的人士透露,尚界将面向更年轻化市场,预计低于20万元起售,目前已经规划了两款车型。 对此,中国经济网记者向上汽集团进行了求证,虽得到答复为:以官方公布消息为准。但消息传出当日,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已经开始“造势”。2月11日,在汽车板块整体表现乏力的环境下,上汽集团小幅高开后快速转绿,直到下午14:12时起股价迅速拉高
2月11日,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公布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最新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注册的电动汽车(EV,PHEV,HEV)的电池装车量约为894.4GWh ,同比增长27.2%。 从市场份额来看,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公司中,6家中国电池公司中,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欣旺达实现同比增长,亿纬锂能份额保持不变,中创新航份额则出现同比下滑;剩余四家日韩电池公司LGES、SK On、松下、三星SDI依旧保持同比下滑态势。 从装车量同比变化来看,TOP10公
作者丨路永丽 编辑丨刘 欢 2月5日,小鹏汽车蛇年开工日。 何小鹏发布全员信,展望2025年及未来三年宏伟蓝图。 信中,何小鹏14次提及“AI”,将其定位为企业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引擎,强调AI正在给所有行业带来巨大机遇。 从新能源汽车,到飞行汽车再到人形机器人,何小鹏踩中了当下最火的三大风口。 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科技创新最高峰上,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混搭着大模型轮番上阵。 回望近年来小鹏的发展,从小鹏汽车、小鹏汇天再到小鹏鹏行,何小鹏脚踩三只“船”,其商业版图“初印象”露出水面,何小鹏跨界
不要几十万,不要十几万,甚至不要十万,几万块的“白菜价”就可以买到带高阶智驾的车,这放在去年想都不敢想,不过今年就已经实现了。 这几天,比亚迪一大波新车上市,不管是王朝网还是海洋网,无一例外地都带上了“智驾版”这三个大字,表明要实现全民智驾的决心。 最重要的是,海鸥已经将高阶智驾的价格下探至了7万级。 以往动辄几十万才够得上的高阶智驾,现在7万级的车就能用上,全民智驾时代真的要来了? 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高阶智驾的价格几乎在断崖式下降。 2023年问界、小鹏带高阶智驾车型要二三十万,并且这已经是当时相对亲
在上汽发表“灵魂论”的第四年,上汽和华为合作了。 华为与上汽的合作模式确定将使用智选车模式,这意味着鸿蒙智行第五界将命名为“尚界”。 根据公开的信息,尚界这个名称早在2023年就已经被华为申请注册,如今终于派上用场。今年1月份上汽注册了多个“上汽尚界”和“尚界上汽”相关的商标,正式将自己和尚界做了绑定。 到了2月7日,华为对该商标进行了注册公告。 至于尚界会卖什么样的车,坊间传闻称,与鸿蒙智行原有的四个品牌不同,尚界面向更年轻化市场。有消息人士透露,“车型售价会从17、18万元起,做到25万元左右”。 尚
日前,车质网从相关渠道获悉,路虎揽胜星脉纯电版最快将于下半年亮相,同时也有望2026年导入国内市场进行销售。新车未来主要对手包括宝马iX3、奔驰EQC以及奥迪Q6 e-tron等车型。 从此前公布的假想图和谍照来看,虽然新车是一款纯电动车型,但依旧配备了家族式前格栅,预计将会采用封闭式样式。两侧头灯造型则与现款燃油版车型保持一致。尾部造型十分饱满,两侧尾灯采用分体式设计,纤细的光源颇具科技感。 动力方面,新车将会基于EMA架构打造,预计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两种驱动形式,在800V架构下,25分钟可充电80%
日前,车质网从相关渠道获取到一组小鹏G7官图。据悉,新车或在年内完成上市,定位纯电中型SUV。同时,根据我们最新获取到的信息,其还将搭载纯视觉智驾系统,并在座舱配备高通SA8295芯片,提升人机交互能力。 新车依旧采用小鹏家族式的设计语言,车头搭载当下流行的贯穿式灯组,点亮后极具辨识度。同时,其还使用大量线条对前脸进行修饰,将力量感诠释到位。 车侧采用不规则腰线进行勾勒,使侧面层次感有所增强。同时,其还配备了当下流行的隐藏式门把手,可降低整车风阻系数。此外,新车还配有全新样式的四辐式轮毂,极富运动感。 车
日前,车质网从相关渠道获取到了马自达最新的产品消息。按照规划,马自达将于年内发布一款全新SUV,该车基于长安EPA平台打造,有望命名为CX-6e。此外,马自达还计划于2027年推出全新SkyActiv-Z动力系统。 马自达全新SUV假想图 2024北京车展期间,马自达发布了“创ARATA概念车”,预计全新SUV或为该车的量产版本。结合海外媒体曝光的假想图来看,全新SUV采用与马自达EZ-6相似的设计风格,前脸配备可发光格栅以及造型犀利的前大灯,视觉冲击力十足。侧面采用溜背式设计,并配备大尺寸轮毂,彰显其运
日前,车质网从相关渠道获悉,广汽本田全新纯电SUV车型即将于一季度上市。从近期的宣传海报来看,这款原定名为广汽本田烨P7的纯电SUV,或将改名为广汽本田P7,将 “烨”字去掉。在工信部的申报资料中,也确实出现了广汽本田P7车型的申报资料。据4S店销售透露,新车的起步价格或低至16万元。 外观方面,新车前脸采用双层贯穿式前大灯组,造型别致且很有设计感。车身侧面,新车采用悬浮式的车顶,隐藏式A柱、B柱,搭配隐藏式门把手和电子后视镜,提升了整车的科技感。车辆方面,新车采用贯穿式尾灯,两侧为C字形,具有很高的辨识
日前,车质网从相关渠道获悉,有海外媒体曝光了一组捷尼赛思GV90的谍照,其中包含了首次流出的内饰照片。新车定位纯电旗舰大型SUV,基于“eM”平台打造,综合续航里程有望达到800km。根据此前公布的消息来看,捷尼赛思GV90将于年内亮相,预计会在10月份开始量产。 内饰部分,由于中控台整体被覆盖,因此不确定是否会延续概念车的设计。后排座椅宽大厚重,采用几何造型切割,预计能够带来不错的包裹感和承托性。座椅中间配备中央扶手,集成杯架、无线充电板以及控制屏。根据座椅布局来看,测试车大概率为4座版车型。 回顾外观
2月12日,一汽奔腾推出奔腾小马两款全新车型——伶俐马和玲珑马,新车售价为4.09和4.39万元。同时,奔腾还发布了厂家置换补贴、金融贴息等多项购车权益。作为奔腾小马车系的新增车型,其主要针对智慧屏和流媒体后视镜两大智能配置进行了升级,并引入时下火热的DeepSeek AI大模型。 外观方面,伶俐马和玲珑马继续采用小巧方正的车身设计,并通过局部圆润的饰板装饰,搭配双色车身,展现出活泼可爱的视觉效果。慢充接口位于车头,充分考虑到车身的紧凑性,并未影响充电的便利性。 车身侧面,依旧延续了微型电动车典型的“小方
作者丨菠萝蜜 责编丨杜余鑫 编辑丨何增荣 上周的剧情,想必很多读者已经知道了。 因为诸多条件无法达成一致,日产决定撤回与本田关于业务整合的基本协议。后续,两家公司可能再次启动合并事宜的谈判,也许只针对部分电动车型和部分业务板块进行合作。 利益的权衡无比现实,在两家公司实力悬殊的当下,我们能理解本田表现出的强势一面,以及向日产提出的较为苛刻的诸多条件。日本NHK报道,本田目前的立场是,除非日产成为其子公司,否则不会接受整合。 本田曾在1月表示,只有日产在2026财年营业利润至少增长三倍,才有可能推进既定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