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车领域,行泊一体技术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其对于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具有关键意义。本篇文章围绕行泊一体技术展开,涵盖汽车电子架构演变历程、自动驾驶传感器的发展与功能适配,以及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发展趋势,探讨技术背后的原理、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一、汽车电子架构的演变历程 在汽车发展的历程中,电子架构经历了从模块化到集成化、集中化再到域融合的过程,最终朝着车云融合的方向发展。 早期,即20世纪90年代,ECU数量较少,仅为个位数或十位数。当时汽车功能有限,一辆车所能提供的完整功能大约只有十几个。在这种
2月12日,盖世汽车获悉,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个人朋友圈发布与任正非合影照片,并表示“很荣幸向任总学习交流”。 何小鹏称:今天很荣幸向任总学习交流!无私,睿智,大道至简的给了很多在科技,企业,文化,治理上的思考和建议。 图源:国内社交平台截图 数据显示,今年1月,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30,350辆,同比增长268%。这是小鹏汽车连续第3个月交付量破3万辆。 其中,MONA系列首款车型M03连续2个月交付超1.5万辆,累计交付规模超6万辆。据小鹏汽车介绍,春节期间,小鹏MONA M03已实现月产能节拍爬坡达
在电动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电动四驱车型成为众多车企竞相角逐的赛道。为突破技术瓶颈,提升车辆性能,800V高压系统应运而生。本文将深入剖析800V高压系统在电动四驱车型中的应用,涵盖断开机构、电机类型、系统优势与挑战、设计流程以及元器件选型等关键内容,带你一窥其技术奥秘。 一、电动四驱车型电驱断开机构与电机类型 在电动四驱车型的技术发展进程中,为了有效解决其存在的损耗以及高速反电动势问题,诸多车企积极探索并在电驱动系统中增加断开机构,以此降低机械损失。例如,上汽最早的电驱系统在中间轴设置了断开装置;长城
2月11日,奇瑞集团暨股份公司举行了2025年度干部大会。 在大会上,董事长尹同跃表示,2025年奇瑞要完成企业上市、年度经营目标、关键能力提升和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四大任务,实施品牌、全面国际化、管理和文化四大变革。 同时他强调,要将企业高质量上市作为公司首要任务,坚决达成全年经营目标任务,提升匹配万亿规模的干部、组织、体系等关键能力,推进智驾、三电、芯片、AI等关键领域技术实现突破。 图片来源:奇瑞 奇瑞汽车是目前国内少有尚未上市的传统车企,但其一直在为了上市而努力。 据报道,早在2023年9月的“瑶光2
据外媒报道,奥迪发布了新的基础版Q4 e-tron电动汽车,新版本配备了容量更高的电池。 从本月开始,奥迪将开始销售Q4 40 e-tron,新版本将替代2024年发布的Q4 35 e-tron。Q4 40 e-tron的电池容量将达到63千瓦时(可用容量为59千瓦时)。凭借新的电力系统,奥迪表示SUV版本Q4 40 e-tron的WLTP续航里程可高达412公里,Sportback版本的续航里程为423公里。 相比之下,Q4 35 e-tron的电池容量为55千瓦时(可用容量为52千瓦时),电机功率为1
2月10日,比亚迪宣布其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正式拉开了全民智驾时代的序幕。 比亚迪一口气发布了21款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包括仅需6.98万元海鸥智驾版,7.98万元秦PLUS DM-i智驾版,全部加配不加价。 图片来源:比亚迪 这一系统的推出不仅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从高端专属走向全民普及,更对整个智能驾驶产业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亚迪巨大的市场增量将促使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定位传感器、域控制器等一系列智驾零部件进一步释放规模化效益。 全产业链协同,推动智驾平权 在“天神之
近日,长城汽车多位高管在微博上纷纷针对智能驾驶技术发表了真知灼见,强调智能驾驶不是虚头巴脑的概念,而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真功夫。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率先发声,他指出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而是关乎每一个用户和家庭出行体验和安全的重要技术。长城汽车一直致力于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和极致的安全,这是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孜孜不倦的追求。 图片来源:魏建军微博 随后,哈弗、欧拉品牌总经理赵永坡也加入了讨论。他针对市场上一些对无人驾驶技术的质疑声,直言不讳地表示:“昨天有人还说‘无人驾驶都是扯淡’,今天就拿别人两年前就有的技
据《美国汽车新闻》报道,根据J.D. Power在2月11日发布的预测,由于关税和激励政策的不确定性,今年电动汽车在美国新车零售销量中所占的份额将与去年持平。 图片来源:特斯拉 J.D. Power预测称,2025年,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的零售份额将稳定在9.1%,与2024年持平,销量预计为120万辆,且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带来的不确定性将产生不小的影响。 长期来看,J.D. Power认为,到2030年,电动汽车市场将占美国汽车零售市场的26%,大约是前总统乔·拜登(J
从“万众瞩目”到“仓皇而逃”,从“豪言壮语”到“缄口不言”。 一个企业经营的裂缝,是一个产业周期变革的节点,也是产业从幼苗到茁壮的侧面,同样是一个行业从业者的启示。 创始人失联、办公楼被封、社保公积金断缴、员工讨薪、内部消息爆料……当汽车产业渐入佳境,同样难免少不了各领域不少企业纷纷陷入难熬的“淘汰牢笼”。 面对此局面,甚至起初饶有兴致的看客也逐渐变得冷眼旁观。当火热赛道中的“当红炸子鸡”几乎“隐入烟尘”,这其中,谁获利?谁受损?谁思考?谁收拾残局? 看客愣神,但产业相关从业者不能愣神。 近两年来,每一年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智能座舱已然成为汽车产业竞争的关键高地。近日,盖世汽车研究院整理发布了2024年1-12月智能座舱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单,向行业参与者全方位展现了该领域的竞争态势与发展趋势。 榜单涵盖了AR-HUD、HUD、液晶仪表屏、语音、中控屏、座舱域控以及座舱域控芯片七大部分。从各部分榜单数据来看,市场格局丰富多元。其中,国产供应商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刻洞察、不断提升的技术实力以及灵活的市场策略,强势崛起,抢占前排,各领域竞争正持续升温。 一、AR-HUD供应商市场装机量排行 根据202
2月12日,东风日产官方宣布,其旗下全新车型N7成功实现合资车企首个实车接入DeepSeek-R1深度推理大模型,标志着东风日产在智能交互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车辆的人机交互体验,更展现了东风日产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坚定布局。 图片来源:东风日产 据东风日产官方消息,全新车型N7预计将于今年5月正式上市。作为东风日产新能源技术架构下的首款纯电轿车,N7自去年在广州车展上完成全球首秀以来,便备受关注。其车身尺寸达到了长4930mm、宽1895mm、高1487mm,轴距达到了2
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格华纳近日宣布,公司已与3家中国主要的本土品牌主机厂达成4项新能源汽车电动机供应协议,涵盖增程式电动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 其中,博格华纳将为中国一家知名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200kW混合动力后驱平台供应400V高压发卡式(HVH)电机,并计划于2025年8月开始生产。博格华纳还将为中国一家头部本土车企的150kW纯电平台提供电机,预计2026年3月开始大规模生产。 图片来源:博格华纳 此外,博格华纳还将为另一家中国大型本土主机厂的下一代车型供应电机,涵盖增程式和插电式
据外媒报道,Stellantis此前推出了雪铁龙ë-C3和菲亚特Grande Panda等平价小型电动汽车,这些车辆都使用了蜂巢能源的磷酸铁锂(LFP)电芯。然而,为了将价格进一步压低至2万欧元以下,该公司或将使用中国企业比亚迪所生产的电芯。 法国媒体最初报道了这一消息,但并未提供进一步的信息来源细节。然而,这一观点是合理的。比亚迪专注于LFP电芯的生产,并拥有高度集成的供应链,甚至包括自有锂矿。此外,凭借其无与伦比的高产量,比亚迪能够实现远超Stellantis当前LFP电池供应商的规模化经济效益。 目
据路透社报道,2月12日,研究公司Rho Motion表示,1月份全球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近18%,而且欧洲和美国市场的销量增幅自去年2月以来首次超过中国市场。 不过,若是与去年12月的表现相比,1月全球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则下滑35%。Rho Motion数据经理Charles Lester表示,由于欧盟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生效,欧洲汽车市场今年开局强劲,而中国的春节假期则影响了销量增速。 图片来源:Rho Motion Rho Motion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球纯
近日,理想汽车与燕龙科技在常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同推动超高强钢、轻质合金及新型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并深化模具设计与零部件制造工艺的创新。 左1:理想汽车整车电动高级副总裁刘立国 左2:理想汽车车身部高级总监姜明 右1:燕龙科技董事长许彦龙 右2:燕龙科技研发总监赵传涛 理想汽车整车电动高级副总裁刘立国、供应链副总裁孟庆鹏及江苏燕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龙科技")董事长许彦龙出席见证签约仪式,共同出席签约仪式的还有理想汽车
在全球汽车行业向智能化深度转型的时代浪潮中,辅助驾驶技术已然成为各车企角逐的核心焦点。盖世研究院发布的智能驾驶配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ADAS渗透率持续提升,L2级驾驶辅助系统成为市场主流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从2024年1月的39%到12月攀升至53%。其渗透率的稳步提升,深刻反映出市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强劲需求与高度认可。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比亚迪凭借其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多年的深度耕耘与技术沉淀,脱颖而出。2024年,比亚迪以高达135.6万套的L2级ADAS配套量稳居行业榜首,理想汽车以50
逃不过的“产能劫”,正成为诸多新势力车企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此前在微博发文称,“我在汽车工厂的研发中心,窗外就是涂装车间。今天我和制造同学们会认真讨论,在确保质量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产!” 小米汽车工厂,图片来源:雷军微博 对于该言论,有网友留言调侃,“雷厂长又欠了很多车”。 一边是令人振奋的订单数量,一边是因产能原因而被迫延期交付,在新势力车企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爆单这一“甜蜜的烦恼”时不时便演变成“产能困境”。 逃不过的“产能焦虑” 用户等疯了,雷军急疯了。 据小米
据外媒报道,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将在美国召回超过106,000辆2024和2025款Tacoma皮卡,原因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出现制动液泄漏的问题。 丰田表示,本次召回的车辆是在2024年1月2日至2025年1月17日之间生产的全轮驱动车型,这些车辆搭载了16英寸刹车和17英寸轮毂。丰田表示,该公司仍在调查其他版本的Tacoma车型是否也可能受到影响。 丰田称,泥土和污垢的积聚可能会损坏后刹车软管,导致刹车液泄漏。这可能会增加车辆刹车距离并降低刹车性能。 图片来源:Tacoma 丰田首次得知该问题是在20
聚焦·产经 欧盟:将对美国关税采取反制措施 2月11日,欧盟委员会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发布声明称:“对美国决定对从欧盟进口的钢铁和铝加征关税深表遗憾,欧盟将触发坚定且成比例的反制行动。”Ursula von der Leyen在声明中强调:“欧盟将坚决捍卫其经济利益,保护我们的工人、企业和消费者。”据报道,欧盟已制定多份针对美国产品的反制性关税清单,可能快速重启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对美国实施的关税措施。欧盟贸易部长将于2月12日召开紧急视频会议商讨具体行动。 福特CEO:特朗普政府关
近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已经收到一汽奔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大圆柱电池的供应商定点通知。 这一消息为亿纬锂能2025年订单开了个好头,也表明大圆柱产品在乘用车市场的认可度在进一步提升。 盖世汽车了解到,自特斯拉在2020年提出明日之星4680电池概念后,全球产业迅速响应,多家企业纷纷跟进。作为电池领域的布局重点之一,亿纬锂能的46系大圆柱电池在2023年已经实现了量产上车。 除了再获车企定点,大圆柱电池在2025年已经在储能领域有多个项目开工。那么,2025年会是大圆柱电池的爆
“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电话有网就行,上网就需5G!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华为鸿蒙智行是断代领先!”忽然,2月11日一大早,余承东在社交平台发表这番言论,并贴出鸿蒙智行各种车型销量遥遥领先的海报。 发表言论的前两天,一是长安汽车搞了场“智驾平权”发布会,一是比亚迪搞了场“全民智驾”发布会。接连的轰炸,有网友一针见血——余承东破防了! “无人驾驶是忽悠!”2023年初,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一句话,引爆了汽车圈,不少人将其解读为“不重视智能驾驶”。 将近一年后,王传福终于回应:“
汽车行业里,有一个名词虽然并不为大众熟悉,但是在专业圈内享有盛誉,那就是空气悬架。近几年来,曾经被视为豪车专属配置的空气悬架,如今正加速走向大众市场。 如果追溯一下空气悬架发展的脉络,这阵普及之风已经吹了数年。越来越多搭载空气悬架的明星车型呼之欲出,从理想L7/L8/L9,到蔚来、小鹏G9、极氪,如今,深蓝G318配备空悬的指导价已经下探至20万以内,进一步推动了空气悬架的热度攀升。 盖世汽车研究院智能驾驶配置数据库的最新统计,2024年1-12月,国内标配空气悬架的新车销量约为81.6万辆,渗透率达到了
沉寂多年后,江苏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悦达起亚”)开始逆势增长。2025年1月8日,悦达起亚晒出了成绩单:2024年累计销售248,259辆,同比增长49.2%。其中,2024年6月销量达20,655辆,同比增长32.7%,这是继其2020年11月后单月销量再次超2万辆。悦达起亚自2024年6月起单月销量连续破2万辆,12月销量达到24,058辆,同比增长28.1%。 此前,《汽车纵横》记者到总部位于江苏盐城的悦达起亚采访时参观了其第三工厂光伏项目。第三工厂拥有巨大的停车场,用于停放生产的新车,而车
作者丨查攸吟 责编丨杜余鑫 编辑丨何增荣 长安汽车与东风集团,合并重组在即——对于这个乙巳年新春的第一声炸雷,多少是令人猝不及防的。而仅仅一周前,如果有人询问笔者对于新春乃至今年国内汽车市场的看法,那么也无非是“继续价格战”“‘卷’哪些新赛道”诸如此类。 尽管如此大规模的合并与重组计划,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若是以目前知道的这个结果去倒推,实际不少迹象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已经浮出水面。而且赶在这个正月尚未过去就以二级市场“提示性公告”来进行非正式“官宣”,其背后也表现出了高度的迫切性。 然而这两家的整合的消息虽说
作者丨赛佳彤 责编丨杜余鑫 编辑丨何增荣 2月10日,东风与长安爆出重组合并后的第一个股票交易日,东风系与兵装系旗下股票全线飘红。 开盘不到一个半小时,东风股份、东风科技即封涨停,东风集团股份港股更是一度涨超50%,创下3年新高。 兵装系指数同样快速拉升,东安动力、中光学、长城军工、湖南天雁、华强科技等在早市收盘后涨停并保持至当日收盘。 然而,作为当事人之一,长安汽车在8.57%涨幅的高开后,涨幅逐渐收紧回落,截至收盘,其股票价格确定在14.18元/股,仅增长4.73%。 不难看出,对于东风与长安的整合重